人才培养中的“721法则”听起来虽然很简单,但是很多小伙伴还是很容易走进误区,这篇文章就给大家梳理出721法则在人才培训中的三个误区。
误区一 721指的是人才培训的效果
有一次我就听到一位企业老板说,要在战斗中学习战斗,不要整天学习那些理论的东西,工作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。
这句话的前提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结论我不认同,很多同行应该也不会认同。否则的话,很多企业的培训管理者就不会给员工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了。
员工是可以在工作中自我学习,只是这种学习相对来讲低效而且不可控,等于是员工自生自灭的成长方式。
缺少前辈和他人的指引,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。
同时,如果没有集中或者专业的培训课程,前辈好的经验也不能得以积累和传播,大批量的员工成长也难以实现。
所以721每个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效果,想要培训整体做好,就需要既考虑每个模块的效果,又考虑它们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作用。
721中每种形式的培训都有其重要性,是一个整体,相互促进、缺一不可。
误区二 忽略了721各方面的培训成本
之前见一个企业做年度培训预算,我发现他们把75%的预算用在了外部请老师上课方面,25%是内部课程开发和讲师授课方面。
企业做这样的预算应该是有一定背景和他们自己的理由。只是我觉得培训预算是看得到的培训成本,还有员工的工资、投入的时间、员工的情绪价值等方面,也都是企业的成本。
其他的都很好理解,在员工情绪价值方面,简单解释一下。
就是企业一年到头不给某些群体的员工开展培训动作,或者开展了一场效果很差的培训。
其实都是在消耗员工的情绪价值,一方面员工觉得公司没有成长和发展,另一方员工觉得无效的培训真的是浪费。
回到我们说的培训成本方面,721三个方面其实都有成本,但是跟我们直接的培训预算并不是直接对等关系。这些成本都会实际存在,如果预算能和这些成本联系起来共同规划,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。
比如对于占比70%日常工作,是否也可以设置一定的预算,激励员工更有效的在工作中成长,比如技术竞赛、树立标杆等。
20%的他人建议和指导。很多公司都会有导师制,可以调整出一小部分预算,给导师建立机制和赋能,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分享和带新人等。
正式的人才培养大家都很熟悉,做的也都比较多了,这里不展开谈了。